2024年11月10日 欢迎光临杭州基督教会崇一堂
崇一堂愿景
  • 一个异象
  • 两个体系
  • 三个注重
  • 四个导向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四)

01

 

第184首 收成感谢歌*     

 

经文:你浇透地的犁沟,润平犁脊,降甘霖使地软和;其中发长的,蒙你赐福。(诗 65:10)

 

《收成感谢歌》的词作者是赵紫宸博士(事略参阅第30首)。 

 

曲谱来源是孔庙祭孔时的音乐《大成乐章》中的一段叫《宣平》,所以乐曲就命名为《宣平》,经范天祥配以和声。祭孔时不只有音乐而且还有舞蹈,乐曲中可听出舞蹈的节奏。天主教台湾籍名音乐家江文也先生也曾为这首乐曲配乐,并将和声改为管弦乐曲。

 

这首诗选自《普天颂赞》,据悉有的外国赞美诗也选用了它。

 

02

 

第299 首 灵友歌
Jesus, Lover of my Soul  

 

经文:必有一人像避风所和避暴雨的隐密处,又像河流在干旱之地,像大磐石的影子在疲乏之地。(赛 32:2)

 

《灵友歌》初次载于1740年出版的《圣诗与圣歌》,但当时没有配曲。也没有在教会中流传开,它是查理·卫斯理 (事略参阅第74首)所写的最有名的一首诗,也是人们最爱唱的圣诗。这首诗原题为《在祈祷与试探时》。 

 
关于这首诗产生的背景,曾有三种动人的传说:一说是查理·卫斯理被人迫害,逃到茂密的森林里得以保全,为感谢主恩写了这首诗,说明“大难临头”惟有主是“避难所”;一说是他在海边散步,忽然有一双雏鸽被猛兽追袭,躲到卫氏的胸怀,得勉于祸,卫氏有感乃作这首诗;另一说是卫氏坐船在遇风浪时所写的诗。无论如何,卫氏兄弟所经验的海洋的“洪涛巨浪”、“狂风激浪”和险恶的社会环境以及坎坷不顺的生活,都增添了这首诗的感力。过去许多人都是从“身世孤单多愁苦”才躲到救主的慈荫里来,但该诗的含义不仅限于此,请看它最后的结束语是:
更望永远生命源,在我心中成活泉。
信徒所需要的也不正是这样的活水江河吗?
 
这首诗的含义可参见诗篇第23篇。查理·卫斯理写了这首诗后,人们当时并不认为这是一首好诗,所以直到他死后9年正式出版时,人们才晓得这是一首非常好的赞美诗。
 
著名圣诗学者亨利·比彻牧师(H.Beecher)曾说:“我宁愿我是《灵友歌》的作者,而不愿作帝王将相,因为前者比后者更加光荣,更有权威;我愿我能写出这首诗,而不愿为纽约城的首富;因为世上的财富转眼成空,而这首诗会唱到世界的末了;当天使来接信徒时,还要再唱,并唱到上帝座前。”诚如这首诗所写的那样,“万古千秋永丰富”。
 
另一位著名圣诗作家杜菲尔德(G.Duffield)说:“当我把我的竖琴挂在柳树上时,我将什么歌也不唱了,但这首诗我永远不能不唱,因它是一首万古常新的赞美诗。”
 
这首诗的第一节曾经被许多编辑赞美诗的人修改过。主要是因为诗中的“好友朋”卫氏用Lover(爱人)一词,有人认为太庸俗了;后面的“洪涛暴雨冲我身,狂风激浪高千寻”又太厉害了。但经过许多年的讨论,人们仍然认为查理·卫斯理的原诗好,因此现在所通用的仍是他的原诗。
 
这首诗曾配过许多曲谱,最后才以马许所写的这首曲调最为合适。曲作者马许 (S.B.Marsh,1798-1875),一生几乎都是作唱诗班的歌手及指挥的工作,曾兼任过主日学主任、管风琴师。他写过几首赞美诗的曲调,也写过一些圣歌和两部康塔塔 (见第99首注①)。这首曲调是马许在1834年为另一首诗《玛利安息在主怀中》而写的。多少年来《耶稣我灵好友朋》,曾改换了许多曲调,但都不十分合宜,创作《万古磐石歌》( 《新编》第100首) 曲调的黑斯廷斯先生,发觉马许所写的这首曲调,配以查理·卫斯理的诗最为合宜。从此,这首诗就和马许的曲调一同流传开了。曲谱调名叫《殉道者 (MARTYN)》。
 
《普天颂赞》(旧版)第285首,为这首诗还配有另一曲调,是戴克斯(事略参阅第1首)所谱,调名《HOLLINGSIDE》, (地名,纪念戴氏在英伦居住过的小村)。该曲简谱如下:(谱略)
 
马许和上述戴克斯为这首诗所谱的曲都有共同特点——节奏鲜明,音调单纯,变化不多,韵律简单,易学易唱,很为广大信徒所欢迎。但也有人认为从音乐角度来看,未免朴素无华,过于单调,于是在 1879年产生了第三首曲调,结构比较壮丽,旋律强健有力,和声秀丽,是约瑟·帕里 (J.Parry,1841-1903)所谱。调名《ABERYSTWYTH》 (地名),是曲作者曾经住过的小城。其简谱如下:(谱略)
 
然而,直到现在,为信徒们所乐唱的曲调,还是这首马许所配的,它已成为信徒中家喻户口晓的曲调了。
 
 

往期赞美诗内容回顾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八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九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零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一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二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三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四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五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六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七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八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三)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四)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五)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六)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七)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八)

赞美诗(新编)史话(一百九十九)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一)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二)

赞美诗(新编)史话(二百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