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云彩见证(47)|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
特蕾莎修女(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译为:德兰修女、特丽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基督徒慈善工作者,主要从事于印度加尔各答贫民事工;20世纪最能打动人心的人物之一。她用自己的一生,对“仁爱”做出了最为深刻的诠释。她出生于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是阿尔巴尼亚裔人,父亲尼格拉是一个地方的杂货承包商,母亲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小女儿,上有哥哥和姐姐。
特蕾莎修女12岁时加入一个儿童慈善会,并预感自己未来的职业就是要帮助贫寒的人们。18岁就离开家乡,来到印度加尔各答加入了罗蕾托女修院。她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她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病源: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也为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而且,特蕾莎修女为了拉近与穷人之间的关系,为了做好爱护穷人和关怀需要的人们,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印度的国籍。
特蕾莎修女一生的使命既简单又直接,就是服侍贫穷的人。她认为人最大的贫穷不是物质上的缺乏,而是不被需要与没有人爱。她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感觉自己没有人要,是人类所经验到的最为糟糕的一种疾病。”因为别的病有药可救,只有“不被需要”,除了一双愿意服侍的手与一颗充满仁爱的心肠以外,再没有一剂药可以医治。
特蕾莎修女绝对是以上帝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和宗教,这是她侍奉成功的最大秘诀。1979年12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一个大礼堂中,诺贝尔和平奖的奖章正在颁布给特蕾莎修女。她的获奖演讲词,是那样的质朴,却又那样的美妙,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她说:“事实上,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但我愿意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领受这项奖金。因为我相信:你们是愿意借着颁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也有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
1997年她的逝世让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深深的哀痛之中。2009年10月4日,诺贝尔基金会评选“1979年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