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诗 15:1-5
诗15:1 (大卫的诗)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能能住在你的圣山?
诗15:2 就是行为正直、作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
诗15:3 他不以舌头谗谤人,不恶待朋友,也不随伙毁谤邻里。
诗15:4 他眼中藐视匪类,却尊重那敬畏耶和华的人。他发了誓,虽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
诗15:5 他不放债取利,不受贿赂以害无辜。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
【引言】
今天,对我们崇一堂的弟兄姐妹来说,是特别值得纪念与感恩的主日。这是我们建堂15周年的崇拜主日。同时,今天也是因受新冠肺炎的影响,暂停聚会的第15个主日。我们无法在教堂中,举行15周年的感恩聚会,但无论如何,我们在神的面前感恩不缺席。故此,我还是要说:“感谢神,因他有说不尽的恩赐。”(林后9:15)
走过的15年,风雨兼程有神同在,有高山也有低谷,有欢笑也有泪水,继续前行的路程中,我们深信神的应许说:“经过流泪谷,叫这谷变为泉源之地。并有秋雨之福,盖满了全谷。”(参诗 84:6)
今天,我之所以分享诗篇15篇的内容,是因为今天是15周年的感恩、又是暂停聚会第15个主日,就回到诗篇15篇,来看神要告诉我什么信息?
诗篇第15篇的标题告诉我们,本诗是大卫的作品,但其写作背景不详。不过,有解经家从诗歌的内容推测,本诗的背景可能是《撒母耳记下》第6章的记述。那里记载,大卫“欢欢喜喜地将神的约柜从俄别以东家中抬到大卫的城里”( 参撒下6:12),“众人将耶和华的约柜请进去,安放在所预备的地方,就是在大卫所搭的帐幕里。大卫在耶和华面前献燔祭和平安祭”(撒下6:17)。大卫的此举,标志着会幕崇拜的重新恢复。犹太人的心目中,约柜是神同在的象征,约柜在哪里,神的祝福就在那里。约柜被非利士人掳去之后,几经周折,终于回到神的帐幕。在这个神圣而庄严的时刻,大卫想到,人们应当如何面对帐幕中的崇拜呢?于是就向神求问说:“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呢?”(诗15:1 )
不少解经家认为本诗是崇拜诗,常常用于帐幕中的崇拜,通过诵读或吟唱本诗,提醒前来参与崇拜的会众,朝见神必须是怎样的人?我们来到教堂礼拜,就是朝圣,不是仅仅完成礼拜的仪式,乃是朝见神的面,从而生命不断走向成圣,活出神所喜悦的样子。
以色列百姓常常是朝圣者,就算当他们已在自己的土地上定居,他们也常常朝着神的国前进。今天的我们也是朝圣者,常常来朝见神的面,一生不断地归向神。当时大卫在把约柜进帐幕的时候,向神的求问。我们来朝见神的人,也需要这样求问神。
大卫问“谁能寄居祢的帐幕”,表明他对神的帐幕有好感、有渴慕,并且愿意在此“寄居”。倘若他对神的帐幕毫无兴趣,也就无须提出这样的问题了。从大卫所写的《诗篇》中,我们会发现,大卫一直喜爱耶和华的帐幕。他说:“耶和华啊,我喜爱你所住的殿和你显荣耀的居所。”(诗 26:8)“你所拣选、使他亲近你,住在你院中的,这人便为有福。我们必因你居所、你圣殿的美福知足了。”(诗 65:4)“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华,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他的荣美,在他的殿里求问。”(诗 27:4)“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参诗 23:6)
不仅大卫如此,一切真正的犹太人,都对帐幕及圣殿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比如,可拉后裔中就有人写诗道:“你的院宇住一日,胜似在别处住千日。宁可在我上帝殿中看门,不愿住在恶人的帐棚里。”(诗84:10)对于今天的信徒,我们是否对神的教会,有大卫及犹太人那样真诚的爱慕及真挚的感情呢?
最近,有许多的弟兄姐妹问,什么时候可到教堂恢复聚会,也有弟兄姐妹每个主日都来教堂看一眼再走,他们虽然知道进不了教堂,但他们还是每一个主日都这样做。这一些都是他们对礼拜的渴慕。
这一首诗是记载了朝见神之人当具备的条件,故此诗人不是询问人而是直接求问神,并按着神的指示进到神的面前。我们是否也把问题带到神的面前求问呢?有否与神建立直接亲密的关系呢?神应许我们 “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参来 4:16)
“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诗15:1)这是希伯来诗歌的同义平行体,句子虽异,意思相同。大卫藉着这两个不同的诗句,表达同样一个意思,就是想要知道,怎样的人才进到神的同在。
“谁能寄居神的帐幕?”中的“帐幕”,是指犹太人敬拜神的处所,是神与人同在的地方,与后来的圣殿、教堂具有相同的意义。当时大卫将约柜由俄别以东的家中,抬到锡安进到会幕中,要举行礼拜的仪式。
“谁能住在你的圣山?”中的“圣山”是指锡安山,是帐幕及后来的圣殿的地址。这说明不是要见神的面,更是要渴慕与神同住!
从经文的记载看,当时大卫向神提出问题后,并没有等待神的回答,而是大卫自问自答。这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他提出问题时,思绪当即回到圣经的教导当中,回到神的旨意当中,所以他感受到,这样的问题其实并不需神亲自回答,因为神早已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启示在圣经之中,亦放入到人们心里。于是,大卫写道:“就是行为正直,作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诗 15:2)
通观此段回答,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的特点,这里所提到不是崇拜的礼仪及祭物等有关方面的要求,而是对崇拜的人提出要求。正如弥迦先知说:“我朝见耶和华,在至高神面前跪拜,当献上什么呢?岂可献一岁的牛犊为燔祭吗?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羊,或是万万的油河吗?我岂可为自己的罪过献我的长子吗?为心中的罪恶献我身所生的吗?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 6:6-8)大卫在此处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弥迦的思想及其相似。
(一)积极方面的要求——要做的事
1.行为正直
“行为正直”中的“正直”,原文中的意思是“完全”,有纯正、圣洁、完整、没有瑕疵等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讲,“行为正直”的意思就是“行为完全”。不过,此处的“完全”并不表示“无罪”,因为世上没有哪一个人是无罪的。这正如创世纪第六章中,用来描述挪亚是那个世代的完全人一样, “惟有挪亚在耶和华眼前蒙恩。……挪亚是个义人,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挪亚与神同行。”(创 6:8-9)
由此可知,行为完全的标准: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与世代分别为圣;另一个方面,是神的子民,必须把行为上的完全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让我们牢记耶稣的教导:“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参太 5:48)对于神的子民,没有什么比行为上的完全更为重要了,倘若一个人时常到帐幕献祭,却没有好的行为,那么他的一切祭物都将失去意义。
2.作事公义
神是公义的,祂盼望自己的儿女都有公义的品格,大卫在一篇诗歌中写道:“耶和华是公义的,祂喜爱公义,正直人必得见他祂的面。”(参诗 11:7)这里告诉我们,毫无公义的人无法来到神的面前。
在圣经中提到公义,大概都会提到审判和判断,公义的审判不会冤枉好人,也不会纵容坏人,公义的判断不会造成错误或是别人的损失。公义有时候也讲到商人用的法码和秤,买卖中偷斤减两,为的就是欺骗和贪心。
神看重公义,所以旧约中说,神向世人所要的就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 参弥 6:8);新约中说,“上帝的国……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 参罗 14:17),“凡行公义之人都是他所生的”( 参约壹 2:29),“主认识谁是他的人。又说,凡称呼主名的人,总要离开不义。”(参提后 2:19)
3.心里说实话
谈到行为之后,大卫又谈到了神子民的言语,他必须为一个“心里说实话”的人。心里面说实话是什么意思?只有心里说,嘴里不说吗?原文的意思是“说心里的实话”。也就是心里想说的实话和说出来的一致。
在这里,大卫指出“心”与“口”的关系,一个人心里想的与口里说的常常会有很大的距离,以致成为口是心非、心口不一之人,但作为上帝的子民,却不能如此,他必须从内心出发,说出实话。我们的上帝憎恶口是心非之徒,他曾严厉地指责口是心非的犹太人:“这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敬畏我,不过是领受人的吩咐。”(参赛 29:13)
4.眼中藐视匪类,却尊重那敬畏耶和华的人
“匪类”并不仅指“匪徒”,其含义比“匪徒”的范围要广,泛指一切行为卑劣、心灵黑暗之人。《现代中文译本》将之译为“犯罪作恶的人”与“敬畏耶和华的人”同时并在于世界,作为神的子民,应当有鲜明的是非立场:对于“匪类”,要“藐视”;对于“敬畏耶和华的人”,要“尊重”。藐视就是转眼不看,不学他,也不走他的路线,尊重就是重视并看重敬畏神的人。正如保罗劝勉提摩太说:“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提后 2:22)
5.发了誓,虽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
以前我有一个同学,他把一句话常常放在嘴边,就是他什么都吃,就是不吃亏。所以这个人常常改变主意,答应的事情常常反悔,他也无所谓。基督徒要做到宁愿吃亏让步这很不容易。
这一诗句,强调了神子民应有的诚信。大卫告诉自己,也告诉我们,真正追随神的人,必须做到言而有信,无论是对神,还是对世人。言而无信之人,不会被人尊重,更不会蒙主喜悦。神的子民不应轻易给人许诺,但一旦许诺,就要努力兑现,不能失言,不能拖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为了兑现承诺,哪怕自己吃亏,也在所不惜,这是神子民的重要素质。
(二)消极方面的要求——不做的事
1.不以舌头谗谤人
《雅各书》说:“舌头就是火,在我们百体中,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惟独舌头没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恶物,满了害死人的毒气。”(雅 3:6-8)“以舌头谗谤人”,这是人们最容易犯的罪,造谣生事、恶语中伤,常常会给他人造成极大的伤害。不能管好舌头的人,很难得到神的喜悦。雅各说:“我们用舌头颂赞那为主、为父的,又用舌头咒诅那照着上帝形像被造的人。颂赞和咒诅从一个口里出来,我的弟兄们,这是不应当的。”(雅 3:9-10)
2.不恶待朋友
“不恶待朋友”,就是“不做对不起朋友的事”。朋友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极其重要的人际关系,圣经对此也持肯定的态度,比如,神以亚伯拉罕为朋友(参雅 2:23),耶稣以门徒为朋友(参约 15:14)。“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箴 17:17)此节经文一语道破了朋友关系的价值和意义。为了保持朋友之间“时常亲爱”的关系,双方就都要做到“不做对不起朋友的事”。大卫告诉我们,这不仅关系到自己与朋友的关系,也关系到自己与神的关系。
3.不随伙毁谤邻里
毁谤也是一种与舌头有关的罪,亦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罪。大卫在这里所说的,不仅是“毁谤”,更是“随伙毁谤”,这种毁谤是盲目的,可能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跟风,因此比一般意义上的毁谤更为可恶。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邻里”,不能从字面理解,并不是说是邻里就不能毁谤,不是邻里的就可以毁谤了。就与爱邻舍的道理一样,并不是说不是邻舍的就不要爱了。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邻舍,新约中,耶稣明确了这个道理。
4.他不放债取利
对于借贷之事,旧约律法有明确的规定:“你借给你弟兄的,或是钱财,或是粮食,无论什么可生利的物,都不可取利。借给外邦人可以取利,只是借给你弟兄不可取利。这样,耶和华你上帝必在你所去得为业的地上,和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赐福与你。”(申 23:19-20)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借贷之事上的态度,关系到他与神的关系。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在钱财的事上贪得无厌,利用穷人的缺乏而牟取暴力,一定不蒙神喜悦。一个真正敬畏神的人,一定不会向弟兄取利,同时也不会向外邦人取利,因为我们都有责任帮扶那些有需要的人。
5.不受贿赂以害无辜
大卫提到最后一项素质,是“不受贿赂”,理由是贿赂会造成“陷害无辜”的结局。大卫的这一表述,与旧约律法的规定相似,《出埃及记》23章8节说:“不可受贿赂,因为贿赂能叫明眼人变瞎了,又能颠倒义人的话。”(出 23:8)贿赂的危害多么可怕,受贿的行为多么可恶!因为贿赂,历史上不知上演了多少次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闹剧,不知酿成了多少屈枉正直、伤天害理的悲剧。上帝的子民,万不可如此!
“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诗句,表达了大卫对遵行神旨意之人必然蒙福的信念。这句话中,有以下两点教训。
1.成圣者有什么表现?——“行这些事”
大卫强调将上面所提的各样素质,落实到“行”上。对于神子民应有的素质,大卫已经清楚了,但这并不表示他已经具备了这些素质,他所知道的这些,不过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更为重要的是切实地活出这些素质。于是,大卫非常强调“行这些事”。“这些事”,即上文所提到的十样素质。对于这些素质,不能只有理性中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是将这些认识都落实在具体的行动当中。行,在上帝子民的生活中,总是无比重要的。因此,《雅各书》中说:“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 1:22-25)
2.成圣者得什么福份?
大卫将“行”与神的恩典联系在一起,只要神的子民坚定不移地遵行了神对他的各项要求,就必然得着神的祝福。这样的表述,会给一些人带来困惑,如此教导,岂不是成了“因行称义”了吗?其实,我们必须注意,诗篇第15篇不是一个使人得救的处方,而是给已得救的人的一份说明书,教导他们应该怎样生活才能讨神喜悦,与上帝相交。这就是一个从朝圣到成圣的人,他们必得福份。这福份具体地说,就“必永不动摇”。
“动摇”一词,在希伯来文中是指强烈的震动,“永不摇动”也就是说永远不会经历强烈的震动。不摇动的不是指人的地位权势财富名声,而是指信仰不动摇,扎在耶稣基督真理的磐石上,不会因为任何原因信心动摇而反悔。经上记着说:“他像一个人盖房子,深深的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到发大水的时候,水冲那房子,房子总不能摇动,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路 6:48) 保罗规劝基督徒:“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弗 4:14)
不动摇是表明成圣者的生活一直有神的保守与看护。大卫虽然作王,但也多年被追杀,四处逃命,一生起伏变化之大,令人惊讶。但他在诗篇16:8写到:“我将耶和华常摆在我面前,因祂在我右边,我便不致摇动。”耶稣基督曾对基督徒信心作了一个比喻,解释什么叫作信心坚定不动摇。
《诗篇》第15篇是大卫所写的训诲诗,他以自问自答的写作方式,将神子民在圣殿崇拜中应有的态度及平日生活中应有的态度勾勒出来。让我们看到从朝圣到成圣的过程,提醒我们不只是礼仪上的崇拜,乃是常常进到神的面前,得见神的面,生命不断地更新、成圣,在神的帮助下,努力活出神对我们的要求,这样,我们就必蒙神喜悦,因为“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