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欢迎光临杭州基督教会崇一堂
崇一堂愿景
  • 一个异象
  • 两个体系
  • 三个注重
  • 四个导向

凌婕 老师《信仰需要提升》——2020年4月26日主日网络崇拜信息


信仰需要提升

凌婕 老师

01

经文

《希伯来书》5:11-6:3

02

讲道音频


亲爱的弟兄姐妹,主内平安!今天就藉着《希伯来书》的这段经文和弟兄姐妹交通一个主题——“信仰需要提升”。怎样才能让我们的信仰有一个提升呢?这个问题一直是教会历史中不停地在探讨的问题。

一、

长大成人吃干粮

向上滑动阅览

希伯来书》5章11-14节说:“论到麦基洗德,我们有好些话,并且难以解明,因为你们听不进去。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

第11节在文字上有点需要讨论的,和合本是说“论到麦基洗德,我们有好些话,并且难以解明,因为你们听不进去”,新译本这样说:“论到这些事,我们有很多话要说,可是很难解释;因为你们已经迟钝了,听不进去。”吕振中译本这样翻译:“论到这一点,我们有许多话要说,是难以解明的;因为你们已是听觉迟钝了。”这三个译本的翻译让我们看到他们在讨论的问题是关于大祭司和麦基洗德的问题,作者对读者的劝勉是一种提醒,意思就是说“关于大祭司和麦基洗德的问题时,好像很难,其实并不是很难,是因为你们听不进去,不是说你们不懂,而是你们已经迟钝了,听不进去。”而且这个“听不进去”在原文中,和《希伯来书》6章12节那里的“懈怠”是同一个词。

12节说:“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很清楚,这节经文让我们看到希伯来书作者所关心的对象,乃是那些已经在信仰上已经有过一段时间的信徒。以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指那些“老信徒”,甚至是那些“信二代、牧二代”,这些老信徒“早”就应该在信仰之道上成为老师。一个信徒如果已经信主很长一段时间,就应该成为别人的老师,而不是老是要别人用最简单的信仰功课来教导。换句话说:老信徒应该成为新的信徒的老师,而不应该老是停留在“新信徒”的阶段接受他人的帮忙。“神圣言小学的开端”,什么意思?简单比喻就是说,在属灵的学校里,也有小学、中学和大学。接下来有一个更形象的生活经验来比喻,就是用“吃奶”与“吃干饭”来形容,我们都知道只有婴儿才需要吃奶,或是生病严重到无法嚼食的人,才需要吃奶。对一个正常生长的人来说,吃干饭乃是必须也是必要的。“干饭”这个词在台语圣经翻译得比较好,是用“五谷”。让我们更清楚知道,就是吃杂粮之类的食物,这类的食物需要多嚼,且不一定甘甜,但却对身体有相当的帮助。在13和14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吃奶的婴儿是没有长大的,“不熟悉仁义的道理”,不能“分辨好歹”,“心窍习练得不通达”,那么疑问来了,不明白麦基洗德等次的人,怎么就成了吃奶的婴孩呢?旧约提到两次他的名字,我们并不知道他是何方神圣,那为什么不知道麦基洗德就很严重呢?我们从《希伯来书》其他相关的经文可以知道,这麦基洗德的等次直接与耶稣的大祭司的身份,也直接关联上帝的救恩,直接关联神在我们生命中的计划,直接关联我们如何面对耶稣,所以直接关系到在那样的处境下,如果不明白耶稣基督的大祭司身份,就很容易放下耶稣,回到犹太教中去,暂时避一避风头。

为什么接受信仰很多年,本该作师傅的,为什么现在却是成了吃奶的婴孩呢?这就是希伯来书作者最想提醒读者的信息。这群人是一直在听道,也自认为是很认真在听道的人,可惜的是,他们没有认真地,凭信心去听道。《罗马书》10章17节说:“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当先知宣告福音的信息时,人们的耳朵是听见了,但他们的心却没有听见。我再强调一次,希伯来书的读者是那些已经信了耶稣但正在摇摆的一群犹太人。在犹太人的观念里,他们很难相信不藉着律法,可以到神那里去,虽然曾经接受了耶稣基督,但如今在这样的环境挑战下,他们很多人开始动摇了,想回到犹太教中去,这里的经文主要是提醒他们,“犹太人一定要放弃律法主义,接受耶稣基督恩典的道理。”换句话说,“信心是到神那里的唯一道路”。

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是一种提醒,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或许让我们认为,我们有时可以靠着其他的方法得着平安,不一定要靠耶稣基督,这是大错特错。耶稣基督是那一位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祂是我们唯一得救的道路,“仁义的道理”是写在圣经上,是logos,这些logos是写在纸上的,我们若不靠着信心去听道,去把它领受在我们生命中,成为我们生命中的rema,在遇到环境时,我们就不能应对外在的挑战。所以我们不但在头脑上要明白这一点,更要真正地经历这“仁义的道理”,就是耶稣基督的义代替我们的不义。这样,在环境有挑战时,我们就能分辨好歹,作出正确的决定。我们要长大成人,吃干粮,这样才能心窍习练得通达,分辨好歹。所以,对于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要慎思明辨,听讲道,不能老是要听“轻松的”、“充满激情的”、“见证故事”之类的,总是要学习认识一些重要的圣经真理才行;就好比吃信仰上的“五谷杂粮”未必很甘甜,感觉很好吃,却是对我们有很大的益处。

二、

竭力进入那完全

向上滑动阅览

讨论到“麦基洗德等次”的时候,我想我们也有很多人都不明白麦基洗德和耶稣到底什么关系,如果你不明白,建议你自己去仔细读希伯来书,因为这不是我们今天所要分享的重点。信仰需要提升,所以我们应该在明白基督的初步信息的基础上,朝着更成熟的信仰前进。我们不要老是在信仰的初步阶段下功夫,《希伯来书》6章1节说:“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这里的翻译是没有翻错,但是好像我们会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这种道理的开端是初阶的,另外还有一个奥秘、更高升的道理。其实不是!在整本《圣经》和整个神学历史上,我们始终要回到最开端的、最初阶的——神的爱、神的福音、耶稣和圣灵的工作、十字架的道理。不要认为“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就是要离开平常我们常听到的“人人都有罪”、“上帝创造万物”的道理。以为这些是基要信仰,我们不需要再花时间了解这些,我们要学的是《但以理书》,了解七十个七的奥秘;或我们要上的是《启示录》,了解敌基督是谁。如果你不认识基督,不认识上帝,不认识上帝的救恩,不认识上帝的十字架,那可是很严重的事情。所以“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不是要我们把这些放弃;而是我们更深入、更全备地来了解它是什么。 

事实上,整个《希伯来书》要讲的是借着天使、麦基洗德、摩西的比较,把耶稣是谁,以及耶稣的工作讲得更完整。所以,仍然是道理的开端,只是需要更丰富地了解它,竭力进到那完全的地步。

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吕振中译本是这样翻译“向前推进到完全长大的程度”我觉得吕振中教授的翻译比较贴切,他说是“向前推进”,这样的动词读起来很有力量。他用“推进”也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坚忍的力量,含有用力、尽力之意。所以我们要想在信仰上有进步,并不是空空等待就会得到,而是需要用力、尽力往前推进。所以我认为保证自己不退步的方法就是不断地进步。《腓立比书》3章12节:“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连保罗这样的大使徒都说他不是觉得自己已经得着了,乃是竭力追求基督里的丰富。我们更不应该竭力追求认识祂吗?

那在这里我要解释,什么叫“完全”。《马太福音》5章48节说:“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那么就是说,我们想知道什么叫“完全”,就需要明白“耶稣的完全”。从《希伯来书》5章7-10节我们看到,“耶稣的完全”就是,祂虽然为神的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祂的“完全”就是顺服神给祂的使命,完成祂的工作,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耶稣的“完全”也是一种称职,完全地称职,神使耶稣从事那些指派给祂的工作,完全足以履行祂的职责,尤其是大祭司的职责。神使耶稣成为“完全”是一个过程,包括了祂的降世为人、因受苦而被试探、为人赎罪而受死、被高举,升到高天至大者的右边的一连串事件。

所以,我们要知道“基督道理的开端”也是基督的,是基督所造成的,但它只是基督的一部分,不是基督的全部。神的旨意是要信祂的人得着耶稣基督的全部,就是祂的所是、所作和祂的所有。神的心意是藉着基督把祂自己完全的给人,《歌罗西书》2章9-10节说:“因为神本性一切的丰富,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你们在他里面也得了丰盛。……”所以一个基督徒应该进入的“完全”就是完整的基督。得救是开端,我们竭力要得着的是完整的基督。

在《哥林多前书》14章20节也有相关的经文:“弟兄们,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恶事上要作婴孩,在心志上总要作大人。”这里的“大人”就是指“完全人”。这里让我们看到,一个基督徒的心志非常重要,我们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全没有问题的基督徒,但我们绝对不能没有追求完全的目标。一个基督徒“成为完全”的目标就是耶稣基督,祂的教训和祂的所作的工是我们生活的标准,一个基督徒迈向完全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敬拜的过程。达到像基督的完全是一个目标,虽然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做不到,做得不够好,但我们有这一个完全的目标,能帮助我们往正确的方向生活。如果在属灵的长进上没有这个目标,我们很容易停止成长。

三、

不必再立新根基

向上滑动阅览

经文说:“不必再立根基,就如懊悔死行、信靠神、各样洗礼、按手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等教训。参来 6:1-2)什么叫“不必再立根基”?这当然不是说,我们要把这根基废掉;不但不是,而且我们仅有,唯有,必须只有这一个根基,不需要再另立,更不可以再另立根基。事实上,另立根基就麻烦了,表示我们从得救变为不得救,会叫我们失去救恩的。《哥林多前书》3章11节说:“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我们不能离开主,而且不能有一次离开的。在《哥林多后书》11章4节保罗还说:“假如有人来,另传一个耶稣,不是我们所传过的;或者你们另受一个灵,不是你们所受过的;或者另得一个福音,不是你们所得过的,你们容让他也就罢了。

所以,我再说,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根基,立了根基,就要在上面建造。可能慢一点,或快一点,但是就在上面建造,不可离弃,重新再来一次。

那么我们来看作者在这里列举六项教训,说这六项教训导致信仰停顿不前,他们包括:1、懊悔死行;2、信靠神;3、各样洗礼;4、按手礼;5、死人复活;6、永远审判等。为什么作者会提出这些问题,所表明的是什么意思呢?

1、懊悔死行:“懊悔”所指的是因对罪和义,有了正确的认知之后,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死行”是个独特的词语,这一节是说基督的宝血能将“死行”,也就是“死的工作”从信徒的良心里去除,所以我们看到基督徒“悔改离开死的工作”是一个根基,这是基督徒的基本信仰——就是认罪悔改。我们承认我们的错误,我们的罪恶,所以懊悔死行。那为什么说不用再立这个根基了呢?是说我们不用再懊悔了吗?我们每天都要有懊悔,有认罪悔改;但是同样的罪我们不要再去认了。我们可以有另一层的理解,就是说,同样的罪我们不要再去犯了。我们也承认,有的时候我们就像狗一样,吐出来的又吃;就像猪一样,洗干净了又弄脏了。但《希伯来书》作者说,最起码你在基督面前归向上帝的认罪悔改,应该只有一次;你不要再来一次,如果你在同样的罪上,重新懊悔那死行,就表示你已经离开主了,又重新来一次。所以这里的重点是,我们根本就不应该离开主,不应该在同样的罪恶上一直地跌倒。
2、信靠神:信靠神也是根基旨意,这是一个基督徒一生都不应该有任何改变的。而且我们需要信靠得越来越坚定。这里作者的意思就是,你不要不信靠神了。我们中间或许有些人刚开始信主,后来遇到了一些世俗的诱惑,或者一些苦难,就转去不信靠神了,那这是不应该的,作者告诉我们的是,你已经蒙了光照,也尝过天恩的滋味,如果又放弃的话,那就很严重了,因为你把耶稣明明的重钉十字架了。从福音的角度而言,“信靠神”不但包括“信靠我主耶稣基督”(参徒 20:21),而且基本就是信靠基督的意思;对那些已经信耶和华神的犹太人解释“信靠神”的真正意思,就是要提醒他们不要离开耶稣基督,要接受神在基督里的启示。我们也要用这话好好地警惕自己,我们的信心是要越来越坚定,不能动摇,竭力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
3、各样洗礼:这里经文是在告诉我们不必再立各样的洗礼,当然不是说我们基督教里有各样的洗礼,而是当时是有很多不同的洗礼,包括犹太教里有很多洗濯的礼,在《利未记》里有讲到洁净的条例。犹太教入教也要受洗,施洗约翰也有洗礼,异教徒也有他们的洗礼。所以这里说“各样洗礼”,因为很多宗教都有洗礼。当然,我们的洗礼只有一个,就是奉耶稣的名受洗的,且只有一次。受洗是不可重复的。在正统神学里面,甚至如果你在异端里受了洗,你都不必再受一次了。因为洗礼的仪式只要一次,就永远有效。所以,有些人问到底“浸水礼”才对?或是“点水礼”就可以?可以对小孩施行洗礼吗?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其实,经文这里已经告诉我们,不要抛弃你起初接受洗礼所见证的信仰。奉耶稣基督之名所施行的洗礼,一次就够,不需要在乎形式。
4、按手之礼:圣经中记载有关“按手礼”的意义有好多种,包括:
(1)表示赎罪的。人在献祭时,必须将手按在那些即将献给上帝的牲畜上,表示所有的罪都转移到这些牲畜的身上,人的罪就消失了(参利 4:27-35)。
(2)表示祝福的。例如,雅各在临终之前,就“按手”在以法莲和玛拿西的头上,祝福他们(参创 48:13-19),还有在新约,有人带婴儿来见耶稣基督,希望祂“按手”在这些婴儿的身上(参路 18:15-17)。
(3)表示医治的。例如,耶稣基督曾用手按在病人身上,使他们得到医治(参可 5:23;7:32)。
(4)表示差派赋予使命的。例如,安提阿教会差派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出去传福音时,就是按手在他们身上后,差派他们出去(参徒 13:3)。
(5)表示审判的。咒诅圣名的那些人受审时,见证人按手在被判死刑者的头上,表示同意这项判决(参利 24:14)。
但问题是:早期教会经常有人讨论要不要给某些人按手?谁去按手比较有权威?一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仍然困扰我们,人最喜欢讲究权威,都喜欢找大牧师,大先知为自己按手祷告,特别是生病的那些肢体,喜欢别人说方言,为自己按手祷告。今天神要我们不要去追求某某人给我们按手,乃是信靠神,奉主耶稣基督之名的按手之礼就是最有效的。
5、死人复活: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是经常被提起的信仰问题。关于“死人复活”在旧约就有讲过(参赛 26:19;但 12:2),也是法利赛人相信的,但是撒都该人却不接纳(参徒 23:8)。按新约的教训,《使徒行传》24章15节说“死人,无论善恶,都要复活”、“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参约 5:29)。从《哥林多前书》15章发现早期教会对于复活的事一直谈论着,保罗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特别用整章的篇幅讨论复活。有人讨论的焦点是在:什么人可以复活?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复活?其实,这样的问题也在今天信徒里发问着。我经常被问到的就是:没有信耶稣基督的人会不会复活?没有受洗可能复活吗?复活后到底会变成怎样的人?
这里,经文中告诉我们说“死人复活”适合用广义来解释,就是复活,包括信徒和非信徒。“死人复活”的教训还包括耶稣的复活,而且耶稣基督复活的真理的确太重要了,所以这里作者想告诉我们,如果否认死人的复活,新约圣经就没有意义。耶稣基督的复活是我们要牢牢守住的根基。
6、永远的审判:这问题与“死人复活”的问题是很接近的,都是与末日来临的信仰问题有关系。到底是现在就有审判呢?还是死了以后才有审判?或是基督再临的时候真正的审判才开始?谁在审判?依据什么来审判?这里的“审判”是指神所作出的判決,而且这判決是公义的,而且永遠有效。
我们看到作者将早期教会里信徒所争论不休的问题一一提出来,主要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不要老让这些问题缠绊着自己灵性的成长,应该要探讨的,不是这些礼仪上的,而是信仰的根基问题。一个有良好信仰根基的人,会排除许多传统习俗对生命的约束,也会突破对礼仪的迷失。它是告诉我们信靠神非常重要。要不断地讲耶稣,而且要讲得更深入,不但要讲,要更深入地信靠,更要能够去行。“神若许我们,我们必如此行。”(来 6:3)神的话既是这样向我们表明,祂必许我们这样行,也要求我们必须这样行。